跳到主要內容區

簡介

     有鑑於人口的迅速增長,陸地資源日益減少,人們已經把眼光轉向海洋,向海洋要食物、要能源、要空間。而沿海國家擴大其海洋國土,維護海洋權益,拓展其資源範圍,進而展開海洋調查和海洋開發利用,推動了海洋科學體系的發展。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提供全球人類賴以生存與永續發展的資源,更具有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達到調節氣候的功能,是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海洋科學是我們瞭解海洋系統運轉的基礎,透過海洋科學的探勘與基礎研究,才能讓我們瞭解到海洋生物資源的現況及其隨環境變遷的反應,同時讓我們獲知海洋非生物資源的現況及開發的可行性,而以生態系為基礎的海洋資源綜合管理,促進資源合理的開發與利用,確保資源生生不息,更是海洋永續發展的重點。

     唯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正影響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現況及未來永續發展特性,例如由相關情境模擬與全球漁獲量的變動文獻分析顯示,2005~2055年間全球最大漁獲量之變動不到1%,但在熱帶與高緯度地區的生物資源有明顯改變,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區域之生產量在2055年時會較2005年之水準減產50%以上,而亞熱帶區域亦有減產20%以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必需注意魚種離岸及向北移動的現象,由情境模擬分析顯示,物種北移速度約為30-130km/decade;離岸速度(水深變化)約為3.5 m/decade,故未來外洋水域的漁產量可能會增加16~18%;其他尚有生態系崩壞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海流改變及低溫、低塩的入侵(俗稱寒潮)或ENSO 等極端海象之發生頻率的增加等在於過去趨勢發生改變,進而導致自然或人為系統可能遭受超過容忍門檻之衝擊,但此衝擊至今仍具有相當高之不確定性且因區域而異。

     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係於民國94年8月1日配合本校教學單位架構調整政策由理學院調整改名,為國內教學及研究海洋、環境、資源與海洋事務最完整的學術中心,現設有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42年成立)、海洋環境資訊系(58年成立)等2個學系,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83年成立)、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91年成立)、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94年成立)等3個研究所,包括2個學士班、5個碩士班、2個碩士在職專班、3個博士班,並開設有地球科學、地理資訊系統及海洋政策與科技等3個跨院系所學分學程,環境生物、漁業科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海洋觀光休閒學程等4個系所學分學程;另設有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海洋漁業研究中心與永續島嶼研究中心等3個院級中心。

     本院以海洋為核心,在海洋科學、海洋資源與海洋事務3大主軸的架構下,發展出海洋生物學與漁業、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及地球物理學、海洋遙測、海洋物理學、海洋事務、海洋工程、海洋資訊與地球科學等9項教學研究領域,支持環漁、海洋2系與應地、海資、環態3所的學術運作;此外,更基於「海洋生態科學」(Oceanographic Ecology)研究的長期發展目標,透過跨系所、跨院、跨校及跨領域的學術整合出生物地球化學與分子生態領域、海域資源與地體構造領域、海洋事務與漁業領域、海洋環境監測與災害領域、氣候變遷領域及海洋能源領域等6大海洋特色領域研究群,以深化海洋科研能力。此一經由海洋核心架構(3大主軸)透過持續發展(9項教學研究領域支持2系3所學術運作)及學術整合(6大特色領域)融合出具有海洋特色、有影響力且富有活力的學術中心,是本院發展的最大特點。

     在臺灣逐步邁向海洋國家之際,臺灣的海洋如何得以永續經營與發展,如何得以與世界各國共同來瞭解及研究海洋系統與全球變遷的互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帶動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都必須仰賴足夠具有海洋科學及海洋資源研究背景之高等教育人才。基此,本院擬整合全院在全球變遷、海洋科學與海洋資源的教學研究能量並結合生命科學院海洋生物資源與食品科技及工學院深層海水工程實務的研發實力,申請設立海洋資源與環境變遷博士學位學程。